其实在之前是有接触过一点点的 Linux 相关东西,还记得在 VirtualBox 上安装过centos 6.x,在服务器上搭建过 redis 集群,不过那都是几年前无聊当做新技能去学习的,当时公司也没有正式的使用 redis (或者是我这边没有机会用),更没有使用到 Linux 相关服务器和周边产品服务,所以纯粹是玩玩,也没有什么笔记留下来。
这次在博客记录下一些学习过程,同时记录下一些笔记吧,至少,以后回过头来看的话,能给自己提个醒,原谅我脑容量小,记不住多少东西。
安装环境: windows 10 ?+ VirtualBOx
linux 版本:CentOS-7-x86_64-DVD-1511
安装:最小化安装
网络:链接方式为桥接模式,界面名称选择笔记本网卡。
硬盘设置动态分配2TB,设置硬盘动态分配且容量为2TB的原因是,首先,对于自己学习来说,固定大小硬盘的读写速度比动态分配差不了多少,Virtual Box ?对 硬盘动态分配和固定大小的解释其实字面意思基本上可以理解,实在不理解的可以百度看看。其次是我之前在学习 .net core for linux 、nginx、redis 、mysql 等等 linux 周边产品时候,由于安装文件过多,8G的硬盘很快就满了,而且不方便扩容,虽然最后通过万能的度娘,扩容成功了,但是文件的存放路径有了变化,我个人感觉特别别扭,所以这次借着新的机会,直接给个2TB,这下应该够学习一阵子了吧 ,【掩嘴笑】
安装完系统之后,第一件事就是配置网络,因为懒,所以直接用动态IP 了,其实根据之前的经验,即使配置动态IP,之前的 virtual box linux 的ip 也没发现有变化。
进入目录 /etc/sysconfig/network-scripts
# cd /etc/sysconfig/network-scripts
查看当前目录下的文件
# ls
文件列表中 “ ifcfg-enp0s3” 就是配置网络的配置文件, vi 它:
# vi?ifcfg-enp0s3
修改内容为(输入i 进入 vi 编辑器的 INSERT 模式):
TYPE=”Ethernet”
BOOTPROTO=dhcp
DEFROUTE=”yes”
PEERDNS=”yes”
PEERROUTES=”yes”
IPV4_FAILURE_FATAL=”no”
IPV6INIT=”yes”
IPV6_AUTOCONF=”yes”
IPV6_DEFROUTE=”yes”
IPV6_PEERDNS=”yes”
IPV6_PEERROUTES=”yes”
IPV6_FAILURE_FATAL=”no”
NAME=”enp0s3″
UUID=”2b27438d-ddd2-4b0e-884a-05a1ce7ad772″
DEVICE=”enp0s3″
ONBOOT=”yes”
输入完成后,按下 “Esc” 键盘,退出 “INSERT” 模式,按下“Shift+:” 进入vi 命令模式,输入 “wq” 保存并退出。
这样子,懒人网络配置就已经完成了,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很简单了:1、重启 network ;2、ping
输入以下命令重启网络:
service network restart
当看到如下图后边带“【确定】” 或者 “【OK】”标识的时候,标识网络重启成功了,接下来就ping百度看是否能ping的同
为了能够使用 xShell 链接,还需要在本地计算机 ping centos ip 看是否能够ping的通,通过在centos输入以下命令查看linux 的ip 地址。
#ip addr
修改 机器名:
最后一步,也就是修改 virtual box 中 centos 机器名了,如果是单机玩,机器名 hostname 可以不修改,如果以后要玩集群的话,最好一开始就把机器名规划好,比如我这台机器叫 ?centos_7_02.